首页 >> 理论前沿 >> 详细内容
 
理论前沿 >> 正文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须升级管理标准
日期:2023-03-24 10:24:44  发布人:sgb  浏览量:78

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体系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和人才放在一起统筹部署,凸显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因”的作用。这就要求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起到原始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好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关系。之于职业教育,要做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和高质量经济社会服务供给。这意味着一方面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线管理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提供服务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管理和技术难题。形成这两个有效供给,关键是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强化管理很关键,核心是建立起分类管理标准。在职业院校内,要建立起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分类管理,并据此建立标准。对于专任教师,要建立以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为主要考量的管理体系;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要建立以履行岗位职责和服务师生效能为主要考量的管理体系。当然,育人的核心力量是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要做好服务。

专任教师的首要标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是教好书、育好人。当然标准建立起来后,还需要强有力的质量监控手段。目前,不少高质量职业院校都建立起了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并聘请了专职督导,可能这还不够。还需要完善具体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来考核评价专任教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来考核评价教学单位。

对专任教师的考核评价不能仅看教书育人,还要看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教书育人和社会服务能力统一于职业院校教师身上,两者不可偏废。只教书育人,不参加社会服务,这样的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无异于闭门造车,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专任教师如果没有生产一线的经验,就不可能把握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所以,职业院校教师要在坚持教书育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并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职业院校在促进教师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上,要坚持“有为才有位”的理念。也就是说,专任教师在参与社会服务时要有实招、出实效。对那些认真参与社会服务且出实效的专任教师,要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激励他们。教师有真正的实践经验和实战水平,他们的课堂才更有质量、更有魅力。正如《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的,要吸引行家里手到职业院校任教。职业院校也要助力专任教师成长为行家里手、技术能手和行业骨干,乃至大国工匠,释放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的效能。

(作者:李元敏系长沙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