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他山之石 >> 详细内容
 
他山之石 >> 正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五制规范,五育并举”特色美育模式
日期:2023-10-29 16:07:45  发布人:sgb  浏览量:0

作为国家“双高计划”A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学校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精神的过程中,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坚持五制规范,五育并举,精心打造特色美育文化,努力构建“覆盖广、形式新、效益好”的美育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主要做法

强化五制规范机制

文化育人活动的开展,需要体制机制作为保障,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和健全“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审核机制+长效机制+制约机制”。成立大别山文化育人研究中心组建专业化师生队伍,集思广益,保障学校文化育人体制的实施让高校文化育人活动在阳光下进行。

1.健全美育管理体制

学校成立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美育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等机构,明确校院两级主要领导为美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将美育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制定《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大学生评价改革的决定》,将美育纳入校园百星“五好学生”评定指标体系,健全美育动力机制、传播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等;设置班级文美委员,统筹“五好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奖”等奖项,建立大学生艺术素质档案和艺术素质测评制度;坚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联动协调、全面推进,激发校园美育活力。

2.构建美育平台体系

着力推进红色校园、绿色校园、金色校园、彩色校园”的魅力校园建设,校园建设“阁”(育贤阁、思贤阁、汇贤阁)命名,名人路、美育强、名人景观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精品,形成了以“绿色校园、梦幻生态”“红色校园、价值引擎”“金色校园、叠翠流金”“色校园、炫彩流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营造美育环境。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以周末舞吧、大学生艺术节寝室文化节、青春健康俱乐部等为重点的美育教育平台;形成了集文化熏陶、教育实践、知识传播、艺术感染等功能于一体的美育平台体系。丰富文化载体建设。加强“一坛”(南湖讲坛)、“两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图书馆、校史馆、名人馆红馆)活动一中心(素质教育中心)等载体建设,实行一校一工程、一院一品牌、一团一特色”校园文化育人链凝聚校园精气神

3.深化美育教学改革

构建“1+N”美育课程体系,“1”,即编写《大学美育》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美育素质教育课程;“N”,即各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设的多门专业美育课程;精选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摄影等课程组建美育通识课程“超市”。通过支持大学生艺术团松风阁书画社、摄影协会吉他爱好者协会等美育社团建设,面向相同兴趣学生开展朋辈教学、技能竞赛和技术比武等,引导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项美育活动,培养1-2项艺术爱好。培育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

4.梳理学校文化发展脉络

学校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坚持以大别山精神为引领,重视学校办学宗旨、“崇德、强能、务实、创新”的校训,“爱校如家、艰苦创业、团结奉献、勇争一流”的黄职精神、以新时代“红色精神家园”精神内涵的挖掘、凝聚、培育,进一步明晰学校精神谱系;深度剖析“学生为本、质量为要、开放融合、需求导向、创新驱动”的办学理念助推师生对学校精神形成鲜活的认知,逐步转化为内在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动力,构建好校园文化精神坐标。

5.打造美育活动品牌

围绕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区域名人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等先进文化教育,凝练并阐发“一主线四融合”文化育人模式,打造美育活动品牌。坚持开展黄梅戏、花挑、武术等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十大节庆主题等传统文化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黄冈地域文化专题讲座剪纸等美育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为梦想校园歌手大赛、舞动青春 黄职有Yong”青春舞等美育体验活动;体现生活美的东坡美食节”、体现阅读美的“好习惯”行动、体现环境美的插画工艺展览、体现运动美的菁英工程”、体现劳动美的“12345育人工程等美育实践活动;书画创作展、摄影展等美育创作与传播活动;以及文明细胞”(文明单位、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陶冶大学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二)搭建“五育并举”舞台

学校不仅形成了独特亮丽的校园人文景观,同时依托大别山革命老区丰厚的资源优势,坚持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使思政教育“活”起来,青年学生“动”起来,学生的精气神得到全面提升。

1.依托“十红”实践培根铸魂

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因势利导,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积极融入红色主题,通过“十红”(唱红色歌曲、赏红色影视、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寻红色足迹、建红色阵地、演红色剧目、创红色团队、办红色课堂、做红色公益)实践,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构建新时代红色精神家园。学校在为学生打造目光可及、双耳可听、伸手可触、心灵可感的文化环境。通过郁郁葱葱的校友林,一块又一块纪念石,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成长轨迹和青春年华。具有纪念意义的校庆活动,传播了学校精神,激发学生向先进榜样学习的内驱动力与薪火相传的坚强毅力。

2.强化典型选树,润心增智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学生典型引路。深入挖掘优秀学生干部、“五好”学生标兵、校园学习之星、服务之星、才艺之星、自强之星、道德之星选树、向上向善好青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可亲可信可学的典型,引领鼓舞青年学生奋发进取,奋斗成才。积极探索建设“青马工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加强青春励志教育,培育青年学生先锋力量开展“好习惯”行动,通过“奔跑吧,同学”四季闯关活动,“回归书籍,阅读悦美”大学生读书节共享全民阅寻找最美之声读书行动,培育青年“人见人爱、不可替代、有模有样、丰富多彩”。

3.实施“菁英”工程,强体固本

学校坚持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基因,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实施“5鹰”培育,用“工匠精神”厚植菁英沃土实施菁英工程“五鹰”孵化营进阶式培育工程为契机,把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人过程以“鹰”的孵化呈现,同时植入“鹰”的超越、高贵特性,从五个梯度“挖掘雏鹰、孵化飞鹰、磨砺雄鹰、锤炼精鹰、引领群鹰”引导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同时,依托大学生运动会、阳光体育、青春健步行、步道乐跑等活动,提振学生身心素质,共同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

4.坚持美育涵养,尚美雅情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通过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将艺术素养融入学生成长基因,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通过最美幼师成长记、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鲁班文化艺术节、时珍文化艺术节、南丁格尔文化节、东坡美食节等特色活动,引领学生成为“既善且美”的人

5.注重手脑并用以劳润心

通过价值引领、劳动体验、典型选树等多途径、多渠道、多方位,扎实开展育人工作,凝练了独具特色的“12345”劳动育人工程,即:“1”即一套体系,强化顶层设计;“2”即两类培养阵地,丰富教学内容:一是劳动观念浸润阵地,二是劳动技能提升阵地;“3”即三大实践活动,夯实劳动载体:一是校外社会实践,二是学校爱卫月,三是校内实境教学;“4”即打造四大品牌,扮靓劳动实践:一是劳动实践周,二是爱国卫生月,三是技能竞赛季,四是志愿服务年;“5”即“五维”基础保障,推进工作实施:一是组织保障,二是制度保障,三是师资保障,四是基地保障,五是经费保障。与“德智体美”融合并进,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实现以劳增智,动静齐驱实现以劳育美。

二、取得成效

(一)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将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上,寻求“美育视角”;在育人载体上,丰富“美育元素”;在知识传播上,注重“美育表达”;在环境营造上,增强“美育气息”;在建设发展上,塑造“美育形象”,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推进美育工作,形成了生态效益良好、人文内涵丰富、美育功能突出的“美美与共、和谐共生”育人环境,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校园文明程度显著增强。

(二)取得了丰硕的美育成果。连续3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3次被团中央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总支)学校文化育人系列成果先后荣获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奖1项;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还被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示范基地。涌现了荣登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余康颖、团中央“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柯艳丽、“最美赤脚导游”王定等闪耀荆楚叫响全国的典型。系列成果被教育部官方网站、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高职高专网、全国高校思政网等媒体相继报道。

(三)创新了美育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并形成了“校党委全面领导,党委宣传部牵头抓总,党政工团协同推进、学院及社团组织实施”的美育管理体制以及以领导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为重点的美育责任体系,以动力机制、传播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等为核心的美育长效机制。

(四)形成了美育实践特色模式。营造了以红色校园、绿色校园、金色校园、彩色校园等“四色”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美育环境;构建了集文化熏陶、教育实践、知识传播、艺术感染等功能于一体的美育平台体系,以及“1+N”美育课程体系;凝练了“五制规范 五育并举 精心打造特色美育文化”特色案例,打造了面向人人的美育教育实践活动品牌。初步形成了具有黄职特色、体现新时代特征的美育教育实践模式。

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涉及多个因素的交叉运用,文化育人的模式创新不是文化育人各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全课程、多平台、全领域、多形式、线上线下互动、体制机制创新协同育人的合力结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秉承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责任使命,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引导广大学子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民族情怀,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崔现强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