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职教20条”颁布以来,职业教育这一类型教育定位已成为共识,“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也步入实践。“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更是在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有了立法保障。“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整合优质高职资源设立一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也作为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加以推进。高职院校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主阵地,系统谋划高职院校尤其是“双高计划”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高职院校在举办职业本科教育过程中,需要一如既往地保持职业教育属性特征。同时,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必须坚持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这一方向指引,在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结构调整、产教深度融合、质量评价优化等方面坚守类型特征,提升层次水平,以此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助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类型与层次共兼
聚焦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定位
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的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是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给者。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日渐显露,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日渐显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结构转换,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提升。基于此,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务必锚定其人才培养定位。首先,厘清职业教育专科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别。职业专科教育更加偏重于“技能+就业”,满足具体岗位的技能需求;职业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德技兼修,既具备相应的职业理论,还能够满足先进产业链和高端岗位群带来的复合型技术技能需求。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避免复制和移植职业专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模式。既要坚持职业应用导向,又要着眼高等属性,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掌握基于岗位实际的技能需求,能够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进行技术技能创新,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技能更迭,形成有效支撑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链。
质量与数量并举
升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职业本科”建设的主体,是落实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水平偏低、“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的问题。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很多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不能满足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依旧突出。基于此,首先应建设分层分类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体系。通过调研制定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等不同层次的“双师”素质专业标准,通过健全标准体系,规范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招聘聘用、职称评聘、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环节。同时引进第三方职教师资质量评价机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标准体系,提高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其次,科学灵活配置教师资源。探索建立普通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培养职教师资机制。通过企业研修、跟岗访学、项目实践等形式扩充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加强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培养,锻造“工匠之师”队伍;面向具有5年以上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和工程师,甚至在某一领域长期耕耘的技能大师,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保证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再其次,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高职院校教师大多孤军奋战,持久性、高聚合性团队少,因此职业本科教育要切实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1+X”证书制度改革需求,建立健全教师团队发展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团队协作能力,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为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融合与创新联动
重构“四新四链”专业结构体系
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本科学校办学的重心,也是保证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成效的关键所在。当前,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务必把握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升格不忘职,升本不忘本,既要融合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特色,又要创新专业发展,加快升级步伐。首先,融入“四新”,做好专业规划,优化专业结构。教育部颁布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简介》等政策文件,形成了定位清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一体化专业管理办法及专业目录。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规划要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满足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需要,聚焦确需长学制培养的相关专业,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其次,贯通“四链”,融合专业特征,调整专业布局。建立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衔接,加快推进由专科专业向本科专业的升级,不断优化升级专业设置,切实提升专业技术理论厚度,落实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撤销、停招劣势专业,加快设置和培育新动能专业,逐步建立起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再其次,转型升级,创新专业发展特色。实施专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服务“中国制造2025”发展,适应AI赋能要求,推动专业结构向“智能化、网络化、新兴化”升级,促进专业群内师资、课程、实训、科研、管理资源共建共享,集聚专业发展优势,推动专业建设向“高端化、融合化、集群化”转型,促进跨界融合,培育区域专业特色。传统产业由传统制造转向智能制造,通过传统技术与数字化改造的结合,发展成为产业高端,使得在传统产业中具有技术领先优势。新兴专业由依托优势转向聚焦方向,借助优势资源和需求导向的共同作用,发展成为高端产业,使其具备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优势,并成为产业链的核心。
转型与升级并重
赋能产教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得益于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提高职业学校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但是,高职院校在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产教供需对接不畅、产教融合模式单一等问题。首先,促进校企表面合作向校企深度合作转型,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相关部门合力推进产教融合政策落地,高职院校要融合进产业企业,专业嵌入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与专业链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项目和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其次,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探索升级,打造“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工学结合模式,围绕企业技术堵点、管理难点、关注热点,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工作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在岗位实战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推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及时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有效机制,推动育训并举、书证融通,实现校企共建共享。
继承与发展共续
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
追根溯源,职业本科教育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与中职、高职一脉相传。但是职业本科教育刚刚起步,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评价形式等方面都要相应优化升级,因此职业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应该在继承原有评价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评价观念、完善评价要素、优化评价形式。首先,继承彰显类型特征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涵盖了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全要素评价方面,包括校企双元结构、职业能力教育教学、完善“职教高考”等,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与地位。其次,更新评价理念。以生为本,尊重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培养纳入评价体系。再其次,完善评价要素。加强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相关评价法律法规建设、内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多元评价制度建设等,完善评价治理体系科学化和系统化。最后,优化创新评价形式。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搭建数据采集平台、虚拟仿真平台等,创新评价手段,推动职业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和智能化。
高职院校要锚定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风向标,既要坚守类型特征,又要提升层次性,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加强中职、专科和本科的衔接贯通,加强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融合,做优做强,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王晨倩,单位系滨州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