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 >> 详细内容
 
理论前沿 >> 正文
王春燕:胜任“双高”建设的教师队伍能力图谱与提升路径
日期:2020-09-14 00:00:00  发布人:sgb  浏览量:728

    面对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改革任务,能否按照项目预期完成建设目标、达成项目绩效,关键在于提升胜任“双高”建设的教师队伍能力。
 

    一、“双高计划”改革任务对教师队伍的能力要求
 

   教师队伍胜任“双高”建设任务应具备的能力(以下简称“胜任能力”)可归纳为:师德素养、思政教育能力、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化能力六个方面。
 

   二、“胜任能力”在教师不同角色中的表现

“双高”建设中教师的角色可以分为:专业群带头人、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任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涵盖了建设主体。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角色的任务分工和侧重不同,因此,相应的其“胜任能力”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教师角色与“胜任能力”的表现图谱。
 

   三、提升“双高”建设教师队伍能力的路径
 

(一)提升师德素养,践行“双高”建设
 

    首先,教师队伍要树立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愿意将“双高”建设作为历史使命来完成。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将师德素养融入“五育并举”与“三全育人”全过程,愿意在“双高”建设中锤炼高尚道德情操。其次,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师德倡导的关键素养内涵。最后,将师德师风培训作为提升师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实施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培训,鼓励向榜样学习,有效提升教师的育人境界。
 

(二)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健全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1.形成思政课定期教研机制
 

    配齐思政课专职教师,保证专职教师队伍力量。健全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学科专家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教学管理评价制度,搭建思政教育教学研究平台,形成专兼教师队伍定期教研机制,保障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得以开展。
 

2.系统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
 

   系统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并将其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支撑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体系。完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开发契合专业特点、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内容与时俱进的教材及信息化教学资源,并针对应用后发现的问题和不断产生的典型案例进行持续的改进完善。
 

3.科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是通过参加专题培训与自学思政教育理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二是通过学习典型思政教育教学设计案例掌握思政教育教学设计方法,学习并挖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教学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
 

(三)提升教学能力,引领新常态教学
 

1.建立健全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各角色教师的协作机制
 

    专业群带头人要带领团队研究不同生源的基础条件、学习习惯和能力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出不同的学习方案。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任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与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协作组,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专任专业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企业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岗位的新技术新应用、综合性、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教学管理人员从学习者入学起对学习者的基础及阶段性学习成效实施“指导性路径”导学,建立起生源新常态下各角色教师的分工协作机制。
 

2.深度践行“互联网+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
 

    专任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依据学习者特点、职业场景和类型教育规律,选择慕课、SPOC、微课、精品在线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等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资源呈现方式,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共同开发与职业活动内容融合、与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发展相融合的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开发的资源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教育教学时空,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同时,还要依托信息平台开展常态化教学诊断与改进,实现企业、社会与教师等多主体,企业现场与学校课堂等多空间,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多方式的评价诊断,以评促改。
 

(四)提升专业建设能力,探索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1.科学运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紧跟产业变化动态调整专业内涵

一是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调整专业定位。二是开展职业分析。三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综合各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专业群组群逻辑从产业线和人才线双线建设。二是深入研究国家颁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本专业群的相关性与适应性。三是探索认定学习者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四是研判面向学生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将课赛融通、专创改革模式纳入人才培养模式规划。
 

(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实效
 

1.依托平台协同创新,提升教师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一是主动承担国家、区域委办局及行业企业委托的,尤其是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的技术研发项目,以及与专业技术契合度高的横向课题。二是主动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精准扶贫”、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行动。三是与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共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通过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促进各类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促进产品升级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再将研究成果与应用案例转换为教育教学资源。
 

2.提升专任专业教师职业培训能力,探索专兼职教师协同机制
 

    一是提升学校专任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完善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岗位不仅要有学科知识和教育能力,还要懂行业、知岗位、会操作;健全专任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体制机制,将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培训、管理、考评的重要维度。二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大力培育优秀企业兼职教师,让他们加入教师队伍,形成较为长期的合作机制,与专任专业教师形成分工协作、相互促进的专业教师团队。三是健全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机制,提升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教学质量。
 

(六)提升国际化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走出去”
 

1.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理解能力
 

    一是邀请国外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国外本行业专家到学校介绍经验,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合作开展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课题研究等,在交流中拓展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视野。二是加强与本地区外资企业和跨国企业的联系,在与国际型企业的校企合作中,教师进入企业实践、主动承担培训企业人员、教师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服务等,在合作中提升本行业、本专业的国际理解力。三是积极参与国家部委、地方行政部门、学校等各方提供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培养培训技能人才项目、国际化教学模式改革等项目建设,学习借鉴国际化教育模式和方法,结合学生学情、专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2.伴随中国产业和产品“走出去”,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
 

    教师要真正参与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伴随中国产业和中国产品“走出去”,结合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同承担技术服务、境外人员教育与培训,开发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队伍将成果不断积累、转化和提炼,形成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走出去”的中国职业教育解决方案,向国际社会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

  (原文发表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16期)

   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高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