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 >> 详细内容
 
理论前沿 >> 正文
孙善学 :双高建设中提升高职学校办学文化
日期:2020-06-29 09:32:47  发布人:sgb  浏览量:927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之后,教育部、财政部及时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把高等职业教育摆在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赋予高职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探索类型教育规律、带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双高计划”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标准要求,亮出了“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的预期目标,规划了“一个加强、四个打造、五个提升”的建设路径,描绘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蓝图。本文结合北电科双高建设谈谈对提升高职学校办学文化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认识办学文化

  办学文化是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价值追求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特有文化现象。一所学校应该有自己清晰的办学定位、愿景目标、校风校训、章程制度、组织结构、办学特色、群体风格、形象标识以及校容校貌,这些要素或许都能独立成章,但要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就不能少了贯穿其中的文化之“魂”。办学文化用以实践而高于实践,常先于办学实践萌发又在办学实践中成熟。

  办学文化在高职学校文化中处于先导地位,对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形成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办学文化既因办学主体不同而不同,又因历史环境变化而演进或迭代。办学主体是办学文化建设的主导者。我国公办高职的办学主体是党委领导下的办学治校集体,民办学校则是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行业企业也是重要办学主体,这些不同办学主体建立了各具特色和风格的办学文化。办学主体的办学治校主张并不能自然地成为办学文化、释放文化力量,只有在学校内部形成共识并成为共同的思想指南、实践准则之后才能真正地转化为办学文化,只有形成了文化认同才能产生文化力量。可见,办学文化具有专属性,它的存在不能脱离学校这个具体的教育实践载体,也不能脱离学校师生员工这个群体,这种具有专属性的文化个性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主要原因。

  办学文化都有其历史源头、形成脉络和基本内涵,与学校建校历程、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关系紧密。北电科是北京市政府举办的高职学校,办学始于1958年,1999年成为全国首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2005年开始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学。20年中,北电科从10所学校聚为一体、从市内多址办学到集中在开发区办学,先后完成了全国高职示范校、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新校区建设等重大任务。这一时期办学主导思想是弘扬办学传统、探索高职新路、加强战略规划、发展办学优势、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办学效益,继承“求实、创新、厚德、重艺”的优良校风,提倡“实干、合作、创新”的办学精神,形成了“开放融合、服务社会”的办学新理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新模式、“外强服务、内聚合力”的治理新共识、“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发展新目标、学校与开发区全面合作的新局面,奠定了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二、基于新定位提升高职办学文化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期。高职学校既要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又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双高计划”院校领导们面前都摆着众多的改革、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但在应对众多工作头绪的同时,不能只顾埋头苦干而不问所以、不看远方,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定位正呼唤着升级版的办学文化。

  (一)关于类型定位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点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从2014年到2019年,国家反复强调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但从整体上看,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仍很凌乱,各个组成要素在整体、结构、功能上相互关联不够,在体制机制上“病”还很多,职、普教育“双轨制”和“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教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即使有些政策突破也是一直处在局部试点状态。因此,“双高计划”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探求“类型教育”答案,把职业教育类型讲清楚、干明白。北电科在早期引进国外职教模式、证书体系,以及近10年参加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等方面做过大量工作,为探索类型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在双高建设中将聚焦“双轨制”“双通制”实现路径、职业教育目标分类、职业仓理论方法、专业建设机制、课程与教学论等核心问题,进一步探索体系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德技并修、能力本位、工学结合、双元育人、育训并重、面向人人、多元评价、学分银行及职教高考等方面的教育特征和规律,以形成一些有助于丰富类型教育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基层实践案例。

  (二)关于目标定位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明确了“双高计划”院校建设总目标、总要求。这同新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发区建设赋予北电科的新使命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交汇在一起。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北京,要求北京聚焦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突出强调北京要继续坚持只做“菜心”,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功能地位和只做“菜心”的创新标准,是对北京各项工作而言。北电科地处首都, 双高建设各项工作也要落实好这个要求。因此,在考虑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建设目标时使用了三个维度,相对国家“双高计划”目标增加了一个标准维度,即建设“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学院。

  (三)关于服务定位

  北电科所在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单位土地投资、产出强度等主要效益指标居全国开发区第一位,93家世界500强企业有130多个项目在此落户。根据中央批复的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在开发区现有基础上建设亦庄新城,面积从目前的50平方公里扩大到225平方公里。亦庄新城对标全球城市,以创新为核心,到 2035 年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产业综合新城。北电科是开发区内唯一一所高校,学校所处产业环境、创新氛围、校企合作资源得天独厚,这种区位和资源优势即使在世界上也不多见,这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因此,学校明确提出“建在开发区、服务开发区”的服务定位,围绕开发区产业结构主动对接需求、调整布局、收缩战线、汇集力量,从初次职业教育、继续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完善办学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倾力探索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职发展新模式。

  (四)关于专业定位

  专业是高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办学核心能力,高水平学校都是建立在高水平专业体系之上。开设专业不在多,多了难以保证都能办出高水平,开设专业也不能随意调整,经常性的调整变化不利于技能形成,影响技术技能积累,但专业内涵应保持常新。2019年,北电科对接开发区“442”产业体系,大力调整专业结构,将原有46种专业减少到30种,提出了“企业离不开、社会都认可、国际能交流”的专业建设要求,并把专业力量分类聚合起来,重点打造服务开发区行业企业的“五条线”。一是汽车制造类专业与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北京理工大学等合作,服务开发区高端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二是药品生物技术类专业与美国哈希公司等企业,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形成产学研共同体,提供中试服务、技术合作和职业培训;三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与集创北方、中芯国际、京东方等企业合作,建立以高端显示驱动芯片测试为主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芯片设计版图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人才;四是航空机务类专业与AMECO、国航、东航、海航、首都机场、大兴机场等合作,为首都航空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五是机电类专业与西门子、SMC、机械工业仪综所等合作,共建“新工程师学院”,建设开发区企业工业4.0赋能中心。这“五条线”服务的开发区企业年度工业产值达三千亿级,凸显了高职学校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关于阶段定位

  双高建设一个周期为5年,连续支持3个周期,在长达15年的建设期内如何规划阶段性目标是一个重要问题。“双高计划”院校既要有肩负使命、只争朝夕的理想追求,又要有科学规划、持续推进的实践理性,安排好建设步骤、把握好各阶段建设重点,不能脱离实际、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北电科双高建设在时间上正好与开发区世界一流产业综合新城建设重合,因此,我们将“双高计划”战略目标确定为“到2035年,全面建成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职学校,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而2019—2023年第一个周期的阶段目标集中到“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上来。

  学校深入研究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现实基础,分析查找存在短板和突出问题,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即打造北电科教育教学特色、培育科教研战略主攻方向、建设产城教融合赋能平台、提升现代化教育基础能力、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了30个左右推进教育现代化重点工程,并把这些工程作为双高建设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和保障。以“打造北电科教育教学特色”为例,规划了7个方面重点内容,即以专业群为口径的“SCI”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创新实践体系为支撑的素质教育生态,以学分学习量制度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综合改革,以企业现代学徒制中心为依托的技术技能英才培养计划,以职业仓和专业谱系图为导引的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机制,以网络智慧教学平台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以国内先进水平为标志的教育教学标准与管理体系,力争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凝练特色,产出一些代表性成果。

  从以上分析可见,以双高建设为契机,新时期北电科办学文化是一种由需求主导的、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文化,“学校离开服务区域不生、专业离开合作企业不立”,倡导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注重对类型教育规律的理性探索和制度构建,形成谋求发展、应对变化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方法战术。在实施策略上,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为统领,坚持将服务定位向开发区聚焦、将建设重点向做强专业聚焦、将改革重点向管理创新聚焦、将绩效目标向价值创造聚焦,在引领改革、支撑发展、强化服务、提高效益上开展新实践、形成新经验。

  三、建设高职办学文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否准确把握了中央对职教的要求

  双高建设不仅是在执行教育任务,也是在完成经济任务、社会任务。2014年6月3日,俞正声同志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指出,“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2018年9月10日李克强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必须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2018年11月14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的中央深改委会议要求“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这足以说明,中央把职业教育看成了一件教育大事、经济大事、民生大事,以及国家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新时期高职教育要有强烈的政治观念、经济观念、社会观念、人民观念,增强使命担当和竞争力意识,提升文化自信、丰富办学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基于这些考虑,北电科在双高建设中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服务开发区的作用、发展终身教育导向的职业教育、坚持“从企业端发力”全面升级校企合作等做出了针对性安排,设立了7个专业群、2个企业工业4.0赋能中心、3个开发区中试基地、推动学习型亦庄新城建设、承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新项目,在推进产城教融合上迈出重要一步。

  (二)是否坚持了高职办学的属地原则

  高职学校及专业有其赖以生存的产业生态和区位资源,要坚持高职为地方服务的基本属性,这一点不因“双高计划”的全国性,也不因中央财政对“双高计划”的投入而改变。地方产业生态为高职办学提供了土壤,高职应该为地方解决实际问题、产出相应绩效。考察高职的贡献力,一是看能不能让学龄的孩子们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在本地实现优质就业;二是看能不能为列入主导产业的骨干企业提供优质的新增劳动力和开展针对企业员工的定制化培训;三是看有没有为提高当地产业竞争力建立技术技能形成与积累机制的能力。如何评价高职教育的办学成就,从现存民间流行的各类排行榜、专项排名可以看出,大多数是以普通高校相应指标为基础加以适当调整,用来比较、排名的是一些通用性指标,均没有以上述三点为核心,这显然偏离了高职办学原则和特点,不仅误导民众的选择而且危害高职健康发展。希望在未来“双高计划”评价和验收中能够坚持正确原则、把握正确导向,不受误导。北电科双高建设方案中有关项目内容安排,均以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建设”“开发区及亦庄新城建设”等为依据,深入挖掘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找准服务对象、合作伙伴和切入点。虽然,也有一些国内区域合作、对口支援以及国际合作项目,但都以北京市相关规划为依据、以政府项目为依托,适当安排并尽量纳入全市统筹范围。在绩效指标设定上,反对那些包打天下、不切实际的口号,除了在学校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效中出现“中国特色”“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国际一流”之类的表述之外,一概采用写实性成果表述方式,不提“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中国标准”之类目标,倡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办学文化。

  (三)是否使高职办学模式更为成熟和稳定

  高职学校要有自己的办学功能、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标准,通过双高建设,加快形成高职办学的稳态与秩序。一是高职学校应有明确的办学功能,并应以立法方式予以确认。我们知道,大学功能随着每一次社会转型或是重大变革而不断发生嬗变,由最初单纯的“人才培养”功能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项基本功能拓展,形成了现代大学发展的稳态与秩序。如果按照这五项大学功能要求高职学校,则高职与大学会毫无疑问地走向趋同发展,与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定位要求不符。北电科根据有关职业教育法规和文件要求,突出职业学校“教育与培训并重”“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等特殊性,提出了高职学校的五项基本功能,即“初次职业教育、继续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按照五项功能规划双高建设方案,探索高职办学的稳态与秩序。

  二是高职学校教育应有明确标准,并与普通大学教育标准显著区别。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高职学校在实施高等专科学历教育教学方面有清楚的国家规定的标准,但高职教育最大特点是实施职业能力导向的教育教学,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就职业能力教育教学标准做出具体规定,这使得学校不得不在社会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职场证书中选择适合的标准,这些证书不仅标准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孙春兰同志2018年5月7日在天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座谈会上曾经讲过,“要制定职业教育标准,加强行业专项技能标准建设,要一个一个行业建立,没有行业专项技能国家标准就没有职业教育的质量。”非常准确地指出了职业标准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这正是普通大学或普通专科教育教学标准中所缺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1+X证书制度改革试验,尽管距离形成健全完善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系还需较长时间,但这项制度奠定了职教办学稳态与秩序的基础,迈出了改革职业教育标准的关键一步,其方向和未来值得期待。北电科在双高建设中提出开展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目的是建立一种学历教育教学标准与职业技术技能标准相结合的标准体系,这是对社会化的、分散式的1+X证书试点最终走向制度化的、系统性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一种探索。

  (四)是否提升了高职办学的现代性

  要将高职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规律与现代大学基本范式、教学管理制度融合创新,探索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大学制度”。高等职业学校(或者职业高等学校)是我国特有的高等学校类型,在国外并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办学机构,国内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成果还不能简单地植入这类学校。对于普通大学来讲,推动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动因主要来自大学内部,提高大学学术群体知识价值创造的产出与效率是最重要目标。对于高职学校而言,推动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动因,现阶段看更多来自外部,提高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协调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职的竞争力、影响力、贡献力是优先目标。北电科在双高建设中注意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理念、原则和要求固化为办学制度,贯穿于办学各环节,通过调整专业设置、设立“中试基地”“赋能中心”等优化学校“供给侧”结构;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具备一定产能、具有实训培训和开发功能的产教融合基地,使知识价值创造、教育培训任务在定制化生产和技术研发活动中加以整合。在内部治理上,一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巩固教学核心地位,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要求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地,建立“SCI”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行类型学分制、学分学习量新制度,来一场从教师“教”向学生“学”的教学革命;二是紧紧抓住专业建设这个牛鼻子,改革原有“科层制”体制下的专业管理机制,实行“扁平化”专业建设与管理新模式。学校设置专业带头人岗位、明确任职条件和履职要求、统一组织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提升专业带头人待遇、实行聘期综合目标管理。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新聘专业带头人的遴选、培训工作,这支队伍在双高建设中开始发挥作用。

  高职办学文化是一个大课题,这里仅仅是开个题,需要长期持续研究,更需要众人拾柴、躬体力行。尽管高职办学文化不是双高建设的一个“规定动作”,但它是学校改革发展绕不开的“元问题”,相信“双高计划”院校都不会轻易忽略它。更进一步,在多姿多彩的高职办学文化之上还有更大的职教文化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并探索实践。文化“立”住了,职教才能真正“立”住,高职才能有更好未来,让我们全体职教同仁一起为之努力。

  (孙善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教授)



 
(摘编自2020年6月8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