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前沿 >> 详细内容
 
理论前沿 >> 正文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分析
日期:2020-06-26 00:00:00  发布人:sgb  浏览量:630

摘要:“双高计划”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社会外部力量和教育内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新导向。在厘清“双高计划”项目源起逻辑的基础上,从区域分布、产业布点、绩效评价、人才培养等视角,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分析。新时期高水平高职学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重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主动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精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向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职业教育,输送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水平高职学校;专业群;双高计划;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创新


从2006年的“示范校计划”到2019年的“双高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驱动下开始成为一种“教育类型”。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是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新导向,是高职学校内涵提升和创新发展的新启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新时代背景下,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倒逼职业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构建更加有效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双高计划”作为一种制度性设计,赋予职业教育全新的时代内涵,为高职学校持续深化改革指明方向,引领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本研究在“双高计划”启动之际,采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以“区域分布(出发点)—产业布局(结合点)—绩效评价(支撑点)—人才培养(落脚点)”为逻辑主线,从不同维度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项目进行系统梳理与剖析,对于高职学校回应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诉求,谋划改革发展新路径、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

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源起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社会外部力量和教育内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社会外部力量讲,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深入,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需要高职学校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培养产业急需、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从教育内部力量讲,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8.1%,高职学校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迈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断彰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尤其在经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优质校建设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校、专业布局,需要推出具有引领改革、服务发展的具体举措。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作为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明确了任务要求,指出到2022年,要“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为进一步落实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意见》),明确建设目标和改革任务,强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建设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发挥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龙头作用,引领带动职业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制度设计,“双高计划”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在于扎根中国大地,形成支撑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引领职业教育有效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从2018年初教育部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到2019年先后印发《“双高计划”意见》《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项目申报通知》,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体现了项目遴选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一是明确申报学校基本条件。项目遴选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在基本条件中明确了学校设置标准、工作成效、标志性成果等条件,强调基础、注重成效。二是明确申报流程。本次项目遴选有学校申报、省级推荐、遴选确定等环节,分别对学校和专业群评价赋分,将建设基础和实施方案综合评定,其中省级推荐和遴选确定均有公示环节,确保遴选过程合法合规,接受社会监督。三是明确项目分类分档。“双高计划”分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两个类别,其中专业群的遴选是国家层面的首次,同时两个类别又分为A、B、C三档。

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一)“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类型分析

根据工作申报通知要求,各省级行政部门于2019年5月31日完成省级推荐工作,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年10月25日正式公示。全国32个推荐单位(含兵团)向教育部、财政部推荐“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30个,经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推荐,教育部、财政部审定,最终立项197个。其中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56个,A档10个、B档20个、C档26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41个,A档26个、B档59个、C档56个。

《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有高职院校1 418所,根据教育部等部门的认定情况看,国家示范高职院校100所、骨干高职院校100所。统计发现,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名单中,145所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52所为其他院校。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100%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其中国家示范高职院校42所,占比75%;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4所,占比25%。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中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89所,占比63.12%,其中示范校34所,占比24.11%,骨干校55所,占比39.01%。从A档、B档到C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中非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占比依次增加。

进一步从学校所属类型来看,“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理工类高职院校的优势明显,占比超过50%。(见图1)


(二)“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区域分布

从“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来看,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数分布为:江苏7个,浙江6个,广东5个,山东、陕西各4个,北京、天津各3个,重庆、湖南各2个,河北、四川、湖北、河南、辽宁、黑龙江、安徽、福建、吉林、广西、甘肃、云南、宁夏、江西、山西、贵州、内蒙古、海南、上海、新疆等20个省各1个,青海和西藏等各省区为0个。其中江苏、浙江、广东、山东、陕西、北京、天津7省共32个,超过总数一半以上,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陕西在中西部为一枝独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数分布为:江苏13个,山东11个,浙江、广东、湖南、河北各9个,重庆8个,四川、湖北各7个,江西、河南、辽宁、黑龙江各5个,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福建各4个,山西、吉林、广西各3个,贵州、内蒙古、甘肃、云南各2个,宁夏、新疆各1个,海南、上海、青海、西藏各0个。从省级区域层面来看,“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数量的整体趋势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渐减少。

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统计来看,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数分布为:东部33个、中部9个、西部14个,其中东部占总数的58.93%,超过中西部之和;在A档中,东部8个、中西部各1个,在B档中,东部16个、中部1个、西部3个,在A、B档中,东部高职院校占80%,占据绝对优势;在C档中,东部9个、中部7个、西部10个。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中,东部68个、中部41个、西部32个,分别占总数的48.23%、29.08%、22.69%,与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相比,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区域分布更均衡。

由此可见,“双高计划”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在经济越发达的东部地区,“双高计划”建设学校的数量占比越大,建设质量水平(A档占比)越高。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对区域经济的主动服务性与动态适应性,而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活力的“双高计划”建设学校俨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要素。

(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专业群的产业布点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和学校专业布局优化的现实要求。统计发现,在56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涉及的112个专业群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有5个布点,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2个专业群各有4个布点,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畜牧兽医3个专业群各有3个布点,船舶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产品艺术设计、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护理、会计、老年服务与管理15个专业群各有2个布点,其他60个专业群各1个布点。112个专业群按照“双高计划”的要求,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其中,35个专业群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占31.25%;31个专业群面向先进制造业,占27.68%;31个专业群面向现代服务业,占27.68%;9个专业群面向现代农业,占8.04%;6个专业群面向其他产业,占5.36%。

通过分析发现,高水平高职学校专业群的设置、布点与产业发展紧密契合。专业群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这三大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剧烈增加,契合产业发展的专业群布点数也相应扩增。专业群建设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是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增加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制度设计。为了适应新技术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高水平高职学校应该基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诉求,以专业群为单位,发挥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通过有效对接需求、有序调整变动、有力协调发展,优化专业结构,以专业对接产业布局、以产业推动专业设置,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三、各地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绩效评价

自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立项建设“示范校”“骨干校”“双高计划”,引领推动各地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各地区非常重视立项建设,纷纷加大经费投入,高职学校通过加强管理、深化改革,提高自身声誉及办学水平。虽然“双高计划”刚刚启动,但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离不开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的先期支持。为考察各地区先期财政经费投入效率,本研究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绩效评价。DEA法是一种可用于多项投入和多项产出的效率评估方法,变量不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用综合指标评价效率。考虑到指标体系的代表性、可测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选用各地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的数量占比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数量占比作为产出指标,高职高专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省级财政投入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作为投入指标,运用DEAP2.1软件对我国31个省级地区的数据进行有效性测算。具体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综合效率是对高职学校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和配置能力的综合评价,纯技术效率体现高职学校在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规模效率表示高职学校在既定办学管理水平条件下现实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距。综合效率值等于1表明DEA相对有效,这时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的投入和产出实现相对平衡和相对最优;纯技术效率等于1表明办学管理水平是有效的,应该优化财政投入规模;规模效率等于1表明财政投入规模是最优的,应该提高办学管理水平。测算结果显示,全国31个省份的平均综合效率为0.69,说明我国先期财政经费投入的整体效率并不高,仅达到最优效率的69%。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地区,平均综合效率依次递减,分别为0.82、0.68和0.58。

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天津、海南、湖南、江西、重庆、陕西等10个省级地区的综合效率为1,达到最优效率。黑龙江、吉林、山西、云南、新疆、宁夏、西藏等7个省级地区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无效但规模报酬递增,这些地区如果要达到综合效率有效,可以增加财政投入规模,从而发挥规模效益。四川地区虽然纯技术效率有效,但规模效率无效并且规模报酬递减,因此在既定财政投入水平下需要提高当地高职学校的办学效率和建设质量。广东、北京、辽宁、福建、上海、湖北、河南、安徽、广西、甘肃、贵州、内蒙古、青海等13个省级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但规模报酬递增,说明可以适度扩大财政投入规模,但同时也要提当地高职学校的建设水平。(见图3)

综上所述,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的财政经费投入效率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目前我国先期财政经费投入的整体效率并不高;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财政经费投入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财政经费投入效率未达到最优状态,但是规模报酬递增,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经费支持力度。鉴于此,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的财政经费投入应该因地制宜,适度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同时,各地区应该依据绩效评估结果,建立“双高计划”建设的动态拨款机制。

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分析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高职学校扎根中国大地,结合行业背景、发展实际和专业特色,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各方面、各环节。“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围绕思政教育、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校园精神、专业文化、劳动教育、职业生涯成长等内容,设计工程、实施计划、推进项目等育人载体,构建系统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值得关注的是,“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见图4)多所“双高计划”建设学校成立学校劳动教育研究中心,通过优化顶岗实习、实习实训、技能训练、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强化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让学生感受劳动实践的魅力;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养成,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要素,也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基本原则。“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强调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主动参与专业领域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适应,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入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词频率最高,达到186次)作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制定实施方案的工作主线,在文本中有着较多反映,强调畅通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交流渠道,组建产业联盟,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工作室、实验室、技术研发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的深度合作,将人才培养延伸至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员工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行业协调指导的作用,拓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途径,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强调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等的创新实践,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打造“教学工厂”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坚持校企双元办学主体,充分挖掘产教融合的深度,从实体化运作、产学研创一体化等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健全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通过专业群建设实现要素的全方位融合,铸就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中国范式。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学校建设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为主的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与培养规格发生根本性变化。在传统产业与企业岗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再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新需求。新职教背景下,“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注重推进“三教”改革,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依托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强调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完善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融合型企业等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发挥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利用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试点等项目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课程,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在改革任务中,“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对接多样化生源,因材施教,推进学生学业综合评价改革,建立校级学分银行,健全学分积累及转换制度,其中学分银行(词频率为80次)成为各建设单位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抓手;对接岗位职业技能要求,打造高水平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模块化课程,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产业急需、技艺精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注重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发展,特别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专业优势,在方案制定过程中,重点强调学校在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方面的作用;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词频率为109次)、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研究院所、创新创业基地、产教融合平台等运行载体,依托院士、各类学者、行业企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与行业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师资共享、学生交流等,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打通政产学研用合作通道,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引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构建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体系;打造由政府专家、行业专家、跨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智库咨询与技术服务团队,通过项目任务载体,不断提升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联合行业领先企业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与横向合作;以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为纽带,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及产学研活动,促进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组织开展校际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合作,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智库咨询、产品研发、创新创业等于一体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五)加强体制机制改革

引领改革是“双高计划”的重要建设内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注重从体制机制上破解院校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问题。“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通过校企双方共建产业学院,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立协同创新、人才聘用、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优惠政策,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快速汇聚,明确政产学研用在校、院两级的管理网络、任务分工、工作目标,先后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人事分配、后勤管理等方面进行修订或增补协同创新管理制度;强调建设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研发中心等具有混合所有制属性的组织,突破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瓶颈,注重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着力点,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构建社会服务窗口为重点,以市场导向,坚持政校行企等多方以资本、技术、设备、场地、人力等要素投入,共享建设成果,共担运行风险,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作者:郭福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校长、教授,浙江杭州310018;许嘉扬,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信息与互联网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浙江杭州310018;王玉龙,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浙江杭州310018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1期第98-103页